-
字音
注音: ㄊㄡˊ ㄐㄧㄥˇ ㄒㄧㄚˋ ㄕˊ
漢語拼音: tóu jǐng xià shí -
解釋
成語典
猶「落井下石」。見「落井下石」條。01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六五回:「這種行徑,雖未嘗投井,欲是從而下石了。炎涼之態,想來著實可笑可怕。」國語辭典 修訂本
比喻見死不救,加以陷害。也作「投阱下石」、「投石下井」。 -
典故
說明: 此處所列為「落井下石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與政治家,他學識廣博,受到翰林學士王叔文的賞識,參與他所主導的政治改革運動。但是後來遭到朝廷中其他勢力的反對,王叔文因而被殺,柳宗元和他的好友劉禹錫等人都受到牽連,被貶到偏遠地區做官。柳宗元被貶到柳州,而劉禹錫則被貶到播州。播州在當時是個相當落後的地方,柳宗元聽到這個消息替好友感到難過,想到劉禹錫還有年邁的母親要奉養,被貶到這種地方要他們母子如何過活?於是便上書皇帝,要求與劉禹錫調換,還說如果造成朝廷的麻煩,他願意再受更嚴厲的懲罰。他的好朋友韓愈非常欽佩柳宗元的義氣,在為他寫的墓誌銘中提到這件事。說一般人在平常相處時,都表現的很融洽,發誓要與對方同生共死。一旦朋友有了危難卻又翻臉不認人。見到朋友掉到陷阱裡,不但不救他,反而把他更往下推,還向他丟石頭。這種惡劣的行徑,是連禽獸都不會去做的,而他們反而沾沾自喜,慶幸自己沒有跟朋友一樣落難。這些人如果聽到柳宗元的事蹟,應該要感到慚愧才對。後來「落井下石」這句成語,就從韓愈為好友柳宗元所寫墓誌銘中「落陷阱,不一引手救,反擠之又下石焉者」演變而出,比喻乘人危難時,加以陷害。
書證: 01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六五回:「這種行徑,雖未嘗投井,欲是從而下石了。炎涼之態,想來著實可笑可怕。」 -
典源
文獻內容: 此處所列為「落井下石」之典源,提供參考。
-
相關詞語
參考成語: 落井下石
-
單字解析